醉鬼张三门功法(4)磨腰掌
作者:刁禄、刘鸿池
在张家功夫(即俗称的“醉鬼张三”门功夫--编者)中只有两套拳术:大拳和小拳。小拳一说是像天津练的迷踪艺;一说是由八极的开头、少林的结尾组合而成。人们在开始练张家功夫时都要学习小拳,也只有小拳可以在外面公开练习,所以又叫“记号拳”。此门规矩,在外面凡是见到练小拳的人,是可以视作同门的。
小拳顾名思义短小精悍。此套拳术动作不多,简洁朴实,多近身打法,多肘法,近二十多个动作中,就有挑肘、顶肘、掩肘、叠肘、摆肘、抱肘、横肘、架肘等诸多肘法。腿法仅有撞腿、蹬腿两种。撞腿要求直出直入,不打弯,不回旋,重在腿的功力和硬度。当年张三爷的弟子许延增夜间走路,一个横腿就把矮树桩踢出,可见功力之深。小拳练得最为精进的是许维仁先生,动能打出多种劲法,一掌推出渗透力极强。当年每势许先生均留有拳照,后均在文革中被毁,实为可惜。今人有董兴华先生,小拳打出劲整、势美,势势既松且沉,没有多年的苦功,是很难达到的。
此拳在发力上要走出“梢节起、中节随、根节追”的三节劲力,一动要打出几个劲法,包括明劲、暗劲、柔劲、刚劲、内柔外刚劲,外刚内柔劲,阴阳变化劲。另外在肢体收放上均要求要有拧裹钻翻之麻花劲。
在势子的练法上,有以下三种:
定势练法:每走一个势子都要耗势不动,默数30-100个数后再换下一个势子。所以,虽然小拳动作不多,但在耗势练习时,一套拳练下来也需要几十分钟的时间,很是吃功夫。长期这样练习,下盘稳固坚实,耐久力增强。
明劲练法:发明劲,打脆力,势如猛虎脆竹。此练法能把内劲贯发到梢节上,有效地提高其攻守能力,并对提高心肺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。
暗劲练法:慢动练习,走阴阳、刚柔、松紧之力,此种练法是蓄积内力的有效方法,在身体上起到舒经通络的作用。
第一段
预备势:
面向南自然直立,目视正前方(图1)。两手握拳,肘微屈,环抱于体前,拳心向内(图2)。
图片
要求:含胸拔背,敛臀,凝神聚气于丹田,力贯于两拳,头正,项直。
1.抱拳撞腿:
上身姿势不变,右腿屈蹲,左脚尖外展,直腿向前下方伸出,目仍视前方(图3)。
要求:支撑脚脚趾抓地,要稳如吸盘,撞腿力达脚底,下蹲速度要快。
图片
2.马步挑顶肘:
左脚尖外摆前落,右脚蹬地脚跟提起,两臂内旋使两拳心向内相对,并屈肘上挑,高与鼻平,目视前方(图4);身体左转,右脚向左脚前落步扣脚,两腿屈膝半蹲成马步,面向东方;同时右臂屈肘于右肩上向体右前方挑顶,肘尖向右,拳心向前,拳眼向下。左臂屈肘向左前方顶出,拳心向下,拳眼向内,目视右前方(图5)。
要求:力达两肘尖,有外撑之力,两夹脊有收缩之力,收臀提肛。
图片
3.弓步平冲:
右脚尖、左脚跟外展或右弓步;同时右臂外旋,屈肘内掩;左拳随转体下插于右小臂下方,拳心仍向下(图6)。右臂屈肘收于腰间,左拳顺右小臂下方向前冲拳,目视前方(图7)。
要求:冲拳、拧腰、顶肘要协调一致,掩肘和插拳运用的是暗劲,冲拳则发明劲。
图片
4.左横档步下切掌:
以两脚掌为轴向左碾转,左脚尖正对前方,右脚尖内扣,成左横步;身体也随之左转向正前方;左臂屈肘外旋收于腰间,拳心向上,右拳变掌,臂内旋,以小指外侧掌沿为力点向腹下切掌,掌指向左,肘微屈(图8)。
要求:变左横裆步时,两脚、腰走出拧绷之力,下切掌贴近小腹。
5.并步叠劈掌:
左脚蹬地收于右脚内侧并步站立;同时左臂内旋上提于左耳侧,掌心向右经面前向右塌掌,停于右肩前。右臂屈肘内旋,以掌指向上经左臂内侧向肩上,肩后穿掌或叠肘。右掌直掌于肩上,掌心向下,掌指向后,肘
尖向前;左掌下按,停于右大臂下方,目视前方(图9)。动作稍停,左掌不动,右肘向右平摆,右掌成立掌向右前方劈指掌,肘微屈,臂与肩平,目视右前步(图10)。
要求:叠肘两臂要撑圆,力达右肘尖。摆肘不可懈力,要有外开之力,臂掌要有拧旋之力。
图片
6.马步打塌掌:
两腿屈膝下蹲,左脚向左跨步成马步;同时左掌以掌外沿为力点向左下方撩出,目视左前方(图11)。
图片
动作不停;左臂屈肘上提,掌心向右经面前向右撮掌(图12);同时右臂屈肘内旋,掌心向内,向腹前下横切掌。掌指向左,目视前方(图13)。
要求:跨步要有冲靠之力,撩掌与跨步要协调一致。撩掌暗藏一肘,应先走肘后撩掌。
图片
7.右弓步反背击掌:
身体右转,左脚跟、右脚尖外展,成右弓步,左掌前推,右掌不动(图14);右臂屈肘外旋,右掌向上经胸前、面前,弧行向右前方反背摔掌,掌心向上,肘微屈;动作不停,左臂屈肘外旋收回腰间,再向前伸用掌背向右掌心摔拍(图15)。要求:反背掌要力贯指尖,要用腰胯拧旋之力,两掌相击要有挫力。
图片
8.马步挑顶肘:两臂内旋,两掌变拳,拳心相扣,屈肘上挑小臂(图16)。身体左转,面向北;左腿屈膝,左脚跟里转,右脚跟外展,两腿半蹲成马步,同时左臂内旋屈肘于胸前,肘尖向左顶出,拳心向下;右臂屈肘于右肩上,拳心向前,拳眼向下,目视右前方(图17)。
要求:沉肩、顶头、竖项,气忌上浮,两拳分开要有撕挣之力。
图片
9.马步载拳:
两臂外旋,屈肘收抱于腰间,拳心向上(图18);两拳经胸前屈肘上冲,拳与鼻平,两小臂立于胸前,两臂距约10厘米,日视前方(图19);
图片
臂内旋,两肘外开,两拳翻转经胸前向腹下冲拳,两拳背相对,拳心均向外,两拳背相近(图20)。要求:开肘时不要耸肩,栽拳小臂要有拧裹之力,栽拳与头顶形成上下夺力。
图片
10.换跳虚步十字手:
身体右转,面向南方,右脚屈膝提起,左脚掌蹬地跳起前落,脚尖点地,膝略屈,右脚后落屈膝半蹲,成左虚步;同时两臂屈肘,变掌,左臂在上,右臂在下,两腕十字相交,向胸前推架,目视左掌(图21、图22)。
要求;蹬跳要敏捷,落地要轻巧、稳固。当跳起时要向上接架,落地时要双掌前推。
图片
11.跳跪步兜裆拳:
左脚尖落实蹬地,右腿提膝经过左腿前跳落地;同时两掌分别向身后直臂弧行绕行,至身后时,五指捏拢成勾手,反臂斜举,勾尖向上(图23、图24);动作不停,左腿屈膝下蹲,全脚掌着地,右腿屈膝下跪,膝部接近地面,前脚掌着地,脚跟拔起,膝部贴于左脚内侧;同时左臂屈肘,由后经体侧挑起经面前向右侧塌掌;右勾手变拳,屈肘外旋,由后经体侧向前上挑冲,拳与胸高,目视右拳(图25)。
要求:跳步不宜高,速度要快,跪步要挺腰。落地、搦掌、挑冲要一气呵成,动作不可散乱。
12.马步横时:
身体右转,面向西,目视前方;左脚尖内扣,右脚跟里转,成马步。同时左掌直掌,掌心向下左臂屈肘于胸前,右臂屈肘外旋,右拳变掌,掌心向上,屈肘于腹前,上下掌心相对,月视前方(图26、图27反面)。
要求:沉肩,力贯肘尖。
图片
13.撩手右撞腿:
身体左转,左脚尖、右脚跟外展,成左弓步;同时右臂内旋,使掌心向下并向前伸臂抓掠握拳,左掌下落抓握右腕(图28);右臂屈肘外旋,使拳心向上往后掠带至腰间,左手随滚拧握腕不变;同时右脚尖外展,以脚底为力点直腿向前下方横截,脚内侧斜朝前,腰略右转,目视前方(图29)。要求:回掠与撞腿协调一致。
图片
14.弓步冲拳:右脚前落,左脚向前迈步,成左弓步;同时右拳向前冲拳,左手仍握右腕,目视前方(图30)。要求:上步不得起伏,冲拳要拧腰合胯,气沉丹田,力达拳面。
图片
第二段
15.马步横肘:身体右转,面向西,目视正前方;左脚尖内扣,右脚跟里转,成马步;同时左臂外旋,左掌变仰掌,左臂从右臂内侧经胸前下落腹前,右拳变掌,两臂屈肘回收,,右小臂在胸前,左小臂在腹前,两掌心相对成抱球状(图31、图32反面)。要求:两掌距身体一横拳距离,两手抱球在身体正中线,肩要沉,力贯肘尖。
图片
16.掠手撞腿:身体右转,左脚尖内扣,左腿绷直,右脚跟里转,成右弓步;面向北,目视前方;左臂内旋,掌心向下,向前伸抓掠握拳,右手抓握左腕(图33)。左臂外旋,屈肘,拳心向上,往后掠带于腰间,右手握左腕内侧。左脚尖外展,直腿向前下方踢撞(图34)。
要求:同13动。
图片
17.弓步冲拳:
左脚前落,右脚向前上步,左腿绷直,右腿屈膝,成右弓步;同时左拳前冲,右手仍握左腕处(图35)。
要求:同14动。
18.弓步左穿掌:
左臂外旋,变掌卷腕,掌心向上绕右臂内侧顺右臂上前穿,肘微屈,与肩平,右手变俯掌收于左肘下方(图36)。
要求:贯力于掌指。
图片
19.分掌蹬腿:
左臂内旋,旋腕成立掌揭掌,掌心向前(图37);经腰间向身后斜下方榻掌,掌心向斜后方;同时右掌以小指外侧为力点向前横击,掌指向左,掌心向下,肘略屈;右腿屈膝提起,勾脚前蹬,目视前方(图 38)。
要求:横、损、蹬要一气呵成,榻掌要先走肘。蹬腿要力点清楚。
图片
20.转身横击掌:
左脚尖内扣落于右脚前,右后转身180°,面向南;右脚提起随转体前迈,左腿绷直,右腿屈膝,成右弓步;左臂屈肘外旋,收抱腰间,直掌,掌心向上;右臂屈肘经腰间随转身向前以小指外侧为力点横击,掌指向左,肘微屈(图39)。左臂内旋,掌心向下,以小指外侧为力点向前横击,掌心向下,掌指向右,肘微屈,右臂屈肘外旋,收于腰间,直掌,掌心向上,月视左掌(图40)。
要求:扣腿转体要协调一致,左右横击要以腰力催掌,肩放松,掩裆合胯。
图片
21.弓步架横掌:左腿屈膝,重心移于左腿,右脚跟抬起,脚掌点地,擦地后撒半步于左脚前;同时左臂外旋,左掌变直掌,掌心向上,屈肘收于腰间(图41);右脚向左脚后撤步蹬腿,成左弓步;同时右臂内旋,掌心向下,掌指向左,以小指外侧为力点向右斜前方横击;左臂内旋,屈肘上架头左上方,掌心向斜上,掌指向右,目视右前方(图42)。要求:击掌时腰向左拧转,架掌要有上撑之力。
22.仆步勾手亮学:身体右转,左脚尖微内扣,左腿屈膝全蹲,成右仆步;同时右掌随转体变勾手经体右侧向下、向后划弧成反勾停于体后,左掌仍架于头左上方,目视右前方(图43、图44反面)。要求:挺胸,塌腰,两臂要有上下之拔力。
图片
23,并步托按掌:左脚蹬地与右脚并拢直立,右臂屈肘外旋,勾手变掌,掌心向上经腰间、胸前,再臂内旋,翻掌从脸前向上托掌于头上方,肘微屈,掌心斜向上;同时左掌经脸前沿右臂外侧向下按掌于腹前,掌心向下,目视前方(图45、图46 反面)。要求:上下两掌力要贯满,气沉丹田。
图片
24.收势:两臂屈肘外旋,收抱于腰间,目视正前方,两臂自然下垂(图47)。要求:全身放松,凝神静气。
(房宝林据刁禄、刘鸿池、曹培林演练动作照片制图)
关于“小拳”及其它刁禄致读者
作者简介:
刁禄,1933年生,北京市人。1954年拜许维仁先生为师习“醉鬼张三”门(即现在所说的张家拳)功夫,并得许延增(许维仁之父)、王卓然诸师爷的指点。习拳近五十年,培养出多名弟子且小有成就。
刘鸿池,1941年生,高级武术教练、中国武术7段1959 年随师兄陈瀛习张家功夫,后拜其父陈伯远为师继续学习,并得到师叔李忠萌及门中人许维仁、门增年、董兴华、刁禄等人的点拨和帮助。早年经常习练小举静耗过力法、使体能大增,对以后习练其它门派拳术大有裨益。
本期发表的《小拳》系较原始的练法。据我所知,张三爷之长孙、我的师伯张家良先生,在八十年代,根据自己几十年的经验和研究,对原来的小拳做了改进,拳套当中加进了各种肘法,盼望张师伯的传人,能进一步在这方面有所介绍。
本套小拳因习练目的不同而有几种不同的练法,可以演用、热身用,也可走内劲变为功力拳练习,还可以单式操练,习练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选择练习。
此外,借此机会特向读者说明,本人介绍的本门各支传承情况,仅限于自己所知。因交往局限,有些人没有提到,有些事情后来可能又有了变化而自己并不知道。例如,张家良传姜祥禄、李光福、杨润、李兆祥等,以上数人同张家良以“小朋友”论;张家良的弟子为陈永桂、季华屏、张晓航、而本人的文章对此没有区分清楚。幸亏那篇文章只不过是想让读者知道“醉鬼张三”门功法不乏传人,而不是在修本门传承谱系,更不是要据此“论资排辈”,因此,如果哪位同门前辈、同辈、后辈因那篇文章感到不快,敬请谅解我的无意与孤陋寡闻罢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